青铜铸魂,丹青写意,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,曾留下无数珍贵的文化瑰宝,每件都是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大圣配资,承载着古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。
从西周伯矩鬲的兽面威仪,到东汉铜奔马的踏燕凌空;从战国曾侯乙编钟的金石和鸣,到西夏鎏金铜牛的静卧黄沙。
32个省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或承载王侯将相的宏图,甚至暗藏未解的历史密码。如同时光密匣,封印着古老中国的呼吸与心跳,见证着伟大文明的起伏与传承。
在这趟跨越千年的文明巡礼中,我们将触摸青铜的冷冽、织锦的斑斓、瓷釉的温润。当32件瑰宝连缀成册,展现的不仅是工艺的巅峰,更是多民族国度如何在器物中铸就「和而不同」的基因。
本期,请随我们走进这场永不落幕的「文物集锦」,聆听这些无言的国宝,讲述比史书更生动的千年华夏文明。
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灵魂
历史的遗产是未来的希望
▼
NO.01
展开剩余96%北京 首都博物馆西周 • 伯矩鬲
1974年琉璃河遗址的惊世出土,让公元前11世纪的燕国宗庙彝器「伯矩鬲」重现人间,如星辰般璀璨于西周的礼器星河。
鬲身浑圆如满月,三足擎起牛首神兽的狞厉庄严,七组牛首浮雕以立体铸造技法演绎图腾崇拜,兽角盘桓成云雷纹冠饰,双目炯然似欲穿透三千年时空。
器身铭文刻「伯矩作宝尊彝」六字金文,见证燕国贵族受周王册封的历史瞬间。
伯矩鬲不仅是商周青铜巅峰之作,更是北京最早建城史的实物坐标,以青铜与铭文谱写着华夏礼乐文明的实证华章。
NO.02
上海博物馆西周 • 大克鼎
巍巍大克鼎,煌煌西周魂。1890年陕西扶风出土的「大克鼎」乃西周孝王时期的青铜重器,为膳夫「克」祭祀祖父而铸,堪称礼乐文明的巅峰之作。
鼎高93.1厘米,重201.5公斤,雄浑庄重,腹壁铸有290字长篇铭文,笔势遒劲,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与赏赐,是研究西周世官世禄制度的珍贵文献。
其纹饰瑰丽,兽面威严,波曲纹如浪涌云腾,彰显周人「敬天法祖」的礼制精神。
大克鼎与毛公鼎、大盂鼎并称「海内三宝」,不仅是青铜艺术典范,更是中华文明政治与礼仪的活化石,令后世仰止。
NO.03
南京博物院西汉 • 金兽
灿灿金辉耀千年,赫赫神威镇王侯。1982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的西汉时期黄金铸兽,重达9100克,含金量高达99%,堪称中国古代最重的金器。
其形似豹,蜷身凝眸,肌肉虬结,通体锤击斑纹如繁星密布,爪牙锋芒犹存,尽显汉代匠人写实与神化交融的非凡技艺。
金兽腹内中空,或为权贵镇席之宝,亦或祭祀重器,其用途至今仍笼罩神秘色彩。
作为汉代黄金工艺的巅峰代表,它不仅印证了西汉王朝的富庶与奢华,更以雄浑霸气的艺术风格,诉说着那个恢弘时代的磅礴气韵,堪称「国之瑰宝」。
NO.04
山西博物院西周 • 晋侯鸟尊
翩翩侯鸟尊,铸就西周华章。举世罕见的鸟型尊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114号墓,为西周早期(公元前11世纪)晋国宗庙重器,见证了晋国始封的辉煌历史。
尊作凤鸟回眸之姿,双翅卷曲成器身,羽纹细腻如生,喙部可开合作流,尾部下弯为鋬,集铸造、雕塑、功能于一体,堪称中国青铜时代最富想象力的杰作之一。
鸟背所立小盖内铸有「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」铭文,揭示其为晋国国君燮父祭祀先祖所铸。既彰显周人「凤鸣岐山」的祥瑞,又体现晋国青铜艺术的创造力。
NO.05
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 • 淳化大鼎
巍巍巨鼎,雄镇西周。1979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史家塬的「淳化大鼎」乃西周早期青铜重器,重226公斤,是已知西周时期最大最重的圆鼎,堪称「西周鼎王」。
鼎身雄浑厚重,三足如擎天之柱,腹部饰有狰狞的兽面纹,角如卷云,尽显神秘威严的礼器风范。鼎耳外侧浮雕卧虎,展现出西周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水准。
淳化大鼎无铭文,但其宏大体量与精湛工艺或为西周祭祀天地、宴飨诸侯的国之重器。以磅礴气势诠释了「藏礼于器」的青铜文明精髓,堪称「中华第一巨鼎」。
NO.06
河南博物院春秋 • 莲鹤铜方壶
巍巍方壶,鹤鸣九天。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公大墓,此壶乃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惊世杰作,高126厘米,重64公斤,通体铸工精绝,纹饰繁丽如星河倾泻。
壶身四面蟠龙蜿蜒,壶顶莲瓣怒放,一鹤独立其间,振翅欲飞,首开中国青铜器写实造型之先河。鹤姿一洗商周狞厉之风,展露春秋人文觉醒的清新气象。
莲鹤方壶不仅见证郑国「春秋小霸」的辉煌,更以龙纹的诡谲与鹤影的超逸,完美诠释艺术挣脱宗教束缚的自由蜕变。
NO.07
河北博物院西汉 • 长信宫灯
鎏金溢彩,光耀千年。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的西汉鎏金青铜宫灯,通体鎏金,光华流转。
灯体作宫女跪坐执灯之姿,衣袂翩然,右臂袖管巧妙设计为烟道,燃灯时烟尘可纳于体内,灯罩可开合调节光照,灯座铭文「长信尚浴」揭示其原属长信宫用器。
长信宫灯集实用、审美与科技于一体,不仅是汉代工艺的巅峰之作,更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璀璨篇章。其人体工学设计比西方早千余年,被誉为「中华第一灯」。
NO.08
四川博物院大圣配资
西周 • 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
神秘古蜀,青铜绝唱。1959年出土于四川彭县竹瓦街窖藏的西周青铜罍,通高69.4厘米,重达21.5公斤,是古蜀文明与中原礼乐交融的旷世奇珍。
罍身雄浑厚重,肩部铸有象首双耳,长鼻卷曲,象牙锋芒毕露;腹部夔龙纹盘旋如虹,地纹雷纹密布,形成三重花纹奢华布局,彰显出古蜀匠人非凡的铸造技艺。
此罍无铭文,但其融合中原夔纹与南方象饰的独特风格,揭示了周王朝与蜀地的文化交流,堪称「长江文明青铜典范」,彻底改写了「蜀地无礼器」的固有认知。
NO.09
山东博物馆
西周 • 颂簋
煌煌礼器,铭铸史诗。西周晚期青铜重器颂簋,高30厘米,器型端庄雄浑,双耳如龙腾跃,腹部与圈足饰有波浪与垂鳞纹,线条刚劲,尽显周人尚礼的庄重气象。
簋内铸有150字铭文,记载周王册命「颂」为史官的重要史实,是研究西周册命制度范本。当青铜的冷光与墨拓的沧桑交织,三千年王命诰辞仍在无声传颂。
作为「海内三簋」之首(另两件藏北京与台北故宫),颂簋不仅以精绝的铸造工艺展现「藏礼于器」的周代文明精髓,更以铭文填补 《史记》未载的西周官制细节。
NO.10
广东省博物馆
西周 • 兽面纹青铜盉
南国吉金,礼耀春秋。西周中晚期的兽面纹青铜盉,通高26.5厘米,造型典雅庄重,器身浑圆如瓠,三足鼎立似擎天,流口与鋬手曲线流畅如云卷云舒。
盉作为调和酒器的礼器,腹部浮雕兽面纹双目如炬,双角卷曲似虹,袭商周祭祀文化的肃穆基因,又迸发出慑人心魄的神秘力量,堪称中原青铜艺术南传的典范。
此器以精湛的范铸工艺证明:早在三千年前,中原礼乐文明就已跨越长江,在百越之地撒下华夏文明的种子。当兽面威仪倒映珠江之水,青铜礼魂早已贯通南北。
NO.11
湖北省博物馆
战国 • 曾侯乙编钟
钟磬和鸣,响彻千年。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战国早期青铜编钟,堪称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。
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,分三层八组悬挂于铜木钟架之上,重达2567公斤。钟体饰蟠龙纹、涡纹,铭刻2800余字乐律文献,记载了先秦时期的音律体系。
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,十二律俱全,可旋宫转调,其「一钟双音」的铸造技艺,不仅是战国时期中国礼乐文明的巅峰之作,更改写了世界音乐史。
NO.12
湖南博物馆
商 • 大禾人面纹方鼎
人面凝眸,穿越时空。1959年出土于湖南黄材镇的商晚期青铜方鼎,重12.85公斤,以独特的人面纹饰震惊世界。
鼎腹四面各铸一浮雕人面,浓眉巨目,阔鼻厚唇,双耳外展如翼,额间饰角状纹,诡谲奇绝。鼎内壁铸「大禾」铭文,或为氏族徽记,至今仍蕴藏着未解之谜。
此鼎将人面与礼器融合,既反映了当时长江流域「人神共祭」的信仰,又展现了中原礼制与南方文化的交融,堪称最神秘的青铜图腾。
NO.13
福建博物院
西周• 云雷纹青铜大铙
洪钟震越,声动八闽。西周时期的云雷纹青铜大铙通高76.8厘米,重达100公斤,器身雄浑如岳,口部宽阔似穹,堪称中国现存最大的上古青铜铙之一。
通体饰细密云雷纹,如九天雷霆凝铸于器,涡旋纹饰间隐约可见兽面轮廓,既保留商代的神秘威严,又初显周代的秩序之美。
作为南方青铜文化代表,此铙乃闽越先民祭祀山川的独奏重器。印证了《周礼》「以金铙止鼓」的记载,更以原始音律,串联起中原与百越巫傩文化的对话。
当考古学家轻叩铙壁,三千年闽越的祭祀鼓声,依然在青铜的共振中隆隆回响。
NO.14
辽宁省博物院北魏 • 鸭形玻璃注
流光溢彩,西域奇珍。1965年出土于辽宁冯素弗墓的北魏玻璃器长20.5厘米,形如游鸭引颈,通体浅绿,器身采用吹制法,腹部中空,鸭嘴流水,设计精巧。
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玻璃容器之一,其工艺明显带有古罗马玻璃器特征,当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珍宝。见证了北魏「平城时代」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。
当阳光穿越千年,这件「玻璃史上的活化石」堪称欧亚文明对话的绝美结晶。
NO.15
浙江省博物馆元代 • 富春山居图(剩山卷)
笔墨丹青,山水传奇。元代书画巨匠黄公望(1269—1354年)晚年杰作《富春山居图》,创作于至正七年(1347年),以长卷形式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致。
全卷现存两段:前段《剩山图》藏于浙江博物馆,后段《无用师卷》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因历经火烧断卷、分藏两岸的传奇命运,被誉为「画中之兰亭」。
画卷采用「浅绛山水」技法,皴擦间峰峦浑厚,草木华滋,将江南烟岚气象化作笔底云烟,开创了文人山水新境界。
此画不仅承载着文人寄情林泉的理想大圣配资,更以「远山长、云山乱、晓山青」的笔墨密码,构建起国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。
NO.16
江西省博物馆元代 •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谷仓
瓷塑华章,魂栖千秋。元代景德镇窑旷世杰作以瓷为胎,青花与釉里红交辉,塑成重檐楼阁式谷仓,飞檐翘角,栏楯勾阑,人物或奏乐或侍立,俨然元代生活画卷。
仓体正面青花书写墓志铭,记载了主人凌氏生平,背面釉里红绘缠枝牡丹,红蓝相映间,尽显元代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。集建筑、雕塑、书画、陶瓷于一体。
这座微缩的「陶瓷宫殿」作为现存唯一纪年明确的元青花釉里红重器。以青花为笔,红釉为魂,以巧夺天工的技艺代表了那个时代对「事死如生」的极致诠释。
NO.17
甘肃省博物馆东汉 • 铜奔马
天马行空,踏梦而来。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的东汉铜奔马,高34.5厘米,长45厘米,塑造一匹足踏飞燕的骏马,三足腾空,一蹄轻点鸟背。
马首昂扬嘶鸣,鬃尾如焰飞扬,飞燕回首惊顾,将力学平衡与艺术夸张完美结合。平添「天马蹑影追风」的奇幻意境。
当青铜的流光掠过燕翼,铜奔马以超前的动态表现,大汉天马破空的嘶鸣,既承载着汉帝国「西通西域」的开拓精神,又折射出古人「乘蹻追术」的‘神仙’思想。
NO.18
安徽博物院战国 • 铸客大鼎
雄鼎巍巍,楚风泱泱。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楚幽王墓的战国晚期铸客大鼎,通高113厘米,重达400公斤,是现存最大的先秦圆鼎,堪称「楚国鼎王」。
鼎腹浑圆如鼓,三蹄足粗壮似柱,双耳外撇若翼,腹部饰蟠虺纹,口沿刻有「铸客为集脀造」九字铭文,揭示此鼎乃他国工匠为楚王室所铸,见证战国技术交流。
大鼎以惊人的体量彰显楚国「问鼎中原」的野心,其铸造需采用分铸焊接等复杂工艺,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最后辉煌。
当我们在蟠虺纹间追寻楚人的精神图腾,看见的不仅是「一鸣惊人」的霸主气魄,更是文明在青铜熔炉的壮丽交响。
NO.19
吉林省博物院汉 • 错金银「丙午神钩」铜带钩
汉代错金银「丙午神钩」铜带钩长15.7厘米,通体采用错金银工艺,钩首为鹰隼怒目,钩身铸羽人驭神兽纹样,周身嵌金银丝如闪电霹雳。
钩背錾刻「丙午神钩,君必高迁」吉祥铭文,金银交错处流光溢彩,堪称汉代细金工艺的巅峰之作。其独特造型象征着权力征服。
当我们在两千年的氧化层下拂拭金银纹路,仍能触摸到汉帝国边疆的磅礴气象。
NO.20
重庆三峡博物馆战国 • 鸟形尊
灵禽栖樽,翼展巴渝。战国青铜酒器「鸟形尊」高28.9厘米,作昂首立鸟形,羽冠高耸如冠冕,双翅收拢成尊腹,尾部下延为支撑,饰羽纹云雷纹,精妙非凡。
鸟目嵌绿松石,历经两千余年仍莹润如初,仿佛凝聚着巴蜀之地的天地灵气。
此尊造型既承中原礼器之制,又融巴楚文化之神韵,鸟喙处的巧妙导流设计,展现出战国匠人「观象制器」的智慧。
鸟形尊既是宴饮之器,更是巴蜀先民将飞鸟图腾、祭祀礼仪与实用美学熔铸一体的精神符号,是最灵动的青铜化身。
NO.21
黑龙江省博物馆金代 • 铜坐龙
龙蟠北疆,威镇朔方。金代青铜坐龙高19.6厘米,呈蹲坐之姿,前爪撑膝,后足踞地,龙首昂扬向天,鬣鬃如焰飞扬,鳞甲细密如星,尾部盘卷成祥云状。
坐龙造型刚健雄浑,将游牧民族的彪悍气魄与中原龙图腾的威严完美融合。
龙身中空,原应配有木柄,或为女真贵族仪仗器具,彰显着金王朝「承辽制、仿汉礼」的政治抱负。
作为现存罕见的金代龙形文物,其独特的「犬坐式」姿态造型迥异于宋辽行龙,不仅是草原帝国对中原礼器的创造性转化,更是中华文化多元演进的历史见证。
NO.22
内蒙古博物馆战国 • 鹰顶金冠饰
金冠耀草原,鹰扬啸北疆。1972年出土于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的战国时期「鹰顶金冠饰」,由鹰形冠顶、黄金冠带组成,总重达1394克。
傲立冠顶的雄鹰展翅欲飞,鹰首镶嵌绿松石,双爪紧握狼噬羊纹金球;冠带浮雕虎噬羊、马狼搏杀等草原图腾,纹饰在黄金映照下迸发出游牧文明的野性之美。
此冠饰采用锤揲、錾刻、镶嵌等工艺,是匈奴王权的至高象征,也是迄今唯一「胡冠」实物。作为游牧与农耕文明交融的璀璨结晶,堪称「草原文明的黄金史诗」。
NO.23
云南省博物馆战国 • 牛虎铜案
蛮荒铸神案,野性照春秋。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的战国青铜祭案,高43厘米,长76厘米,塑造了大牛护犊、猛虎噬尾的惊心动魄场景。
老牛四足稳立为案体,牛尾处猛虎咬住牛臀,虎身悬空成案耳,形成完美力学平衡。通体饰云雷与羽纹,牛角虎牙的造型中迸发着古滇国神秘原始的祭祀气息。
此案将动物搏杀的瞬间凝固为永恒,既反映滇人「剽牛祭祀」的习俗,又暗合《周易》「坤牛乾虎」的哲学意象。堪称西南古滇文明青铜时代的工艺巅峰之作。
NO.24
贵州省博物馆宋代 • 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
霓裳舞鹭影,蓝靛写春秋。唐代蜡染褶裙,1978年出土于贵州平坝棺材洞,以纯麻织就,裙身展开如星河倾泻,通体呈现天然蓝靛与蜂蜡共舞的冰裂纹理。
裙摆处彩绘衔鱼鹭鸟纹,朱砂、雌黄点染的鹭群展翅欲飞,抽象鱼纹与几何纹样构成神秘图案,暗合 《诗经》振鹭于飞的意象,堪称现存最早的彩色蜡染实物。
蜡刀游走处,蜂蜡与蓝靛凝固时光。这不仅是「东方第一染」,更是山地民族将草木天华转化为永恒之美的史诗。
NO.25
天津博物馆西周 • 太保鼎
礼器煌煌,铭铸周魂。西周早期青铜重器「太保鼎」,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山东梁山,高57.6厘米,鼎腹浑圆如抱月,柱足粗壮似擎天,鼎耳浮雕兽首相向。
太保鼎器身饰三层繁缛兽面纹,狞厉威严中透出礼器的神圣气息。腹内壁铸「太保铸」三字金文,揭示其与周公旦之子、周王室太保召公奭的密切关联。
作为「梁山七器」中唯一博物馆藏珍,太保鼎以典型的「三层花」纹饰展现周初青铜艺术的巅峰水准。鼎足扉棱新制,预示西周青铜器由神秘向礼制的风格过渡。
饕餮沟壑间,蕴含着「藏礼于器」的治国智慧以及青铜时代最庄重的政治宣言。
NO.26
海南省博物馆战国 •「越王亓北古」错金铭文青铜剑
寒光凝秋水,金铭照越魂。战国错金铭文青铜剑青铜剑,长60厘米,剑身修长如竹叶,金丝镶嵌的云雷纹环绕错金铭文「越王亓北古」五字,如凤舞九天。
作为越王无颛的自用佩剑,此剑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复合铸造技术,刃部含锡量高而刚硬,脊部含铅量多显柔韧。
这不仅是越国「宝剑横吴」霸业的见证,更是百越文明与中原礼乐在冷兵器上的完美交融。青铜可朽,但越王剑上的金芒仍在诉说「三千越甲可吞吴」的峥嵘时代。
NO.27
青海省博物馆七角星纹青铜镜
汉晋时期七角星纹青铜镜,直径16.5厘米,镜背中央隆起如天穹,七枚锐角星芒呈放射状排列,角间饰以细密云雷纹,形成神秘图式。
星纹线条刚劲如刀刻,在青灰镜背上勾勒出最原始的宇宙密码,镜缘处锯齿纹如星轨环绕,暗合「七曜」天象崇敬。
此镜出土于青海羌戎墓葬,其七角星纹既不同于中原常见的四象纹饰,又迥异于西方七芒星,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羌人「七星护体」苍穹信仰的独特体现。
NO.28
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 • 鎏金铜牛
金牛卧沙,王朝梦华。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区101号陪葬墓的青铜牛,长120厘米,重188公斤,通体鎏金,牛首低垂,四肢屈跪呈负重状,肌肉饱满有力。
其空心铸造工艺精湛,鎏金虽经岁月剥蚀,仍可想象当年「金牛耀陵」的辉煌。
作为党项族「耕战立国」的精神图腾,鎏金铜牛承载着西夏「农牧并重」的治国方略。其代表的西夏工匠的艺术造诣,更是消失王朝在戈壁深处留下的最后背影。
NO.29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汉 •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」护膊
彩锦耀边关,星象兆华夏。1995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东汉织锦护膊,长18.5厘米,以五 色丝线织就,赫然显现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」的篆体汉字。
左右饰朱雀、白虎、独角兽等祥瑞,配色如虹霓贯日,历经两千年仍绚烂夺目。
此护膊采用「汉式织锦」最高工艺 —— 五重平纹经锦。其铭文源自《史记• 天官书》,既是汉朝经略西域的军事吉兆,更是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信仰交融的见证。
NO.30
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西汉 • 羽纹铜凤灯
朱雀衔灯,光耀岭南。1971年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出土羽纹铜凤灯,高33厘米,作凤鸟昂首伫立状,双翅舒展为灯罩,尾羽下垂成支架,喙部衔喇叭形灯盘。
凤身錾刻细密羽纹,冠羽与尾翎饰鎏金云气纹,当灯火点燃时,光影透过镂空羽翼,会在墙上投射出翱翔的凤影。
此灯采用分铸套接工艺,凤腹中空可储水,烟尘通过颈部导入体内溶解。楚式凤鸟造型既反映汉帝国「南抚百越」的文化整合,又暗合「鸾鸟自歌」的神话意象。
NO.31
西藏博物馆新石器时代 • 双体陶罐
雪域陶魂,文明初曙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双体陶罐,出土于西藏卡若遗址,高19厘米,造型绝妙:两陶罐相连如孪生,腹部浑圆似雪山,通体饰刻划纹与绳纹。
作为青藏高原史前文明的「第一件艺术品」,陶罐的双体结构,可能象征原始的生殖崇拜或者氏族联盟,独特的「一器双腔」设计在世界陶器史上独树一帜。
在斑驳的陶土里,双体陶罐用朴素的形态,讲述着世界屋脊最早的家园故事。
NO.32
台北故宫博物院西周 • 毛公鼎
鼎铸王命,文载史诗。西周宣王时期青铜重器「毛公鼎」,与上博「大克鼎」、国博「大盂鼎」并称「海内三宝」。
鼎高53.8厘米,鼎腹深峻如抱日月,蹄足稳健似擎山岳,器身饰简洁的弦纹与重环纹,洗尽铅华处尽显庙堂之气。
腹内铸有32行499字铭文,为现存青铜器铭文之最,字字如刀,记载了周宣王册命毛公辅政的浩荡王命,堪称一部镌刻在青铜上的《尚书》。
毛公鼎以「文胜于饰」颠覆商周青铜传统,其铭文囊括册命、赏赐、训诂、誓盟等完整仪轨,堪称西周政治制度的「活档案」大圣配资,也是中华文明书写最厚重的序章。
发布于:广东省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